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儒家 > 正文

儒家“君子”思想的批判继承

时间:2019-07-31 16: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信礼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孔子曾教诲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意思是:“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君子”思想是儒家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君子及与之含义相对的小人概念,在《易经》《尚书》《诗经》等上古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对于君子和小人,当时人们多从身份地位的角度进行区分,即以君子指王公贵族,以小人指庶民百姓,如《尚书·无逸》载:“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随着时代发展,君子和小人逐渐被赋予更多的道德含义。在此方面作出最突出贡献的,就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曾教诲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意思是:“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从《论语》来看,虽然孔子有时从身份地位角度谈君子、小人,如“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但他主要是从道德品质角度讲的君子与小人的。在孔子看来,“尚德”(《论语·宪问》)是君子最基本的特质。孔子将君子作为人格修养和道德追求标准的思想,被融入此后的教育中并广泛流传。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号》中指出:“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这使儒家君子思想的道德含义愈加彰显。

  对君子、小人的本质区别,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曾引用谢氏的观点说:“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然所谓利者,岂必殖货财之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因此,义利之分主要体现为公私之别。荀子提出,君子高于小人之处就在于“能以公义胜私欲”(《荀子·修身》)。君子与小人的这种不同,也反映在人生格局方面,如程颐所言:“君子则所见者大,小人则所见者小且近。君子之志所虑者,岂止其一身?直虑及天下千万世。小人之虑,一朝之忿,曾不遑恤其身。”(《二程遗书·卷第十·二先生语十》)孔子认为,君子须具备仁、智、勇三方面的素质,即:“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些关于君子品质的论述,与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素养和人格理想是相符合的,对当下中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功利性偏向也很有针砭意义,值得我们肯定和发扬。

  实现君子的目标并不容易。孔子为此规划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的教育内容,设定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学习程序,还提出“文质彬彬”(《论语·雍也》)的实践要求。在孔子看来,要成为君子,仅学习道德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道德养成。孔子和之后的儒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养成方法:第一,立志乐道。这是儒家进行道德修养的首要工作,如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荀子讲“君子乐得其道”(《荀子·乐论》)等。第二,自省自克。儒家要求自觉反省并严格要求自己,如孔子说:“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大学》中“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观点等。第三,身体力行。儒家重视道德践履,要求言行一致,如孔子说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等。第四,改过迁善。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儒家的这些养成君子之法,把学习、反省、践行结合起来,符合道德培养的规律,有积极意义。

  儒家君子思想的大部分内容,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重要价值,但由于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的限制和影响,所包含的精华有时混杂着过时和糟粕性的成分。《论语》中有这样两段话,一段是孔子学生有若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一段是孔子说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可见,儒家学者培养君子的真正目的是使人们“弗畔”、不“犯上作乱”。这固然有维护社会稳定的正面意义,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等级制的社会秩序。从孔子对子路做君子应“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教诲看,儒家培养君子实际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治术人才。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子夏提出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的观点得到进一步印证。这句名言虽出自子夏之口,但很符合孔子思想,因为孔子曾让他认为“学而优”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两千多年来,这种“读书做官论”造成很多读书人醉心于功名利禄,至今仍对不少人的教育观念有深刻影响。

  儒家培育君子人格很强调“志道”,这使得其思想带有明显的重道轻器缺点。孔子的“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观点,就有忽视具体技能的倾向。这方面有一个典型例证。孔子的学生樊迟一次向孔子请学稼圃,孔子不但没有回答还背后作这样的批评:“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这段话虽包含孔子对学生樊迟“胸无大志”而恨铁不成钢的苦心,但更表现出他忽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鄙视生产劳动的观念。孔子曾自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可见,他对自己早年做过的管仓库、看牛羊的工作是看不起的。事实上,他在当时就被人批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儒家的君子思想体现了历代儒家学者对社会人格理想和开展道德教育的思考和回答。其中,既有需继承和弘扬的精华,如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道德教育的方法;也有须摈弃和批判的糟粕,如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轻视生产劳动方面的消极内容。我们必须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源远流长的儒家君子思想,虽然精糟并存,但其包含的尚德崇义、内圣外王的精神追求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宝贵的文化基因,是今天各级学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厚力量。在开展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工作中,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不断从儒家君子思想中发掘并汲取有益营养,为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努力。儒家“君子”思想的批判继承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翦伯赞对建立中国新史学的贡献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