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儒家 > 正文

统合孟荀:重建儒学体系的路径

时间:2019-12-31 2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向净卿 梁涛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荀学的复兴有其历史必然性。宋明以来,作为儒家主流的理学重孟轻荀,以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也沿着南宋以来的思想脉络尊孟贬荀。

 

  近年来,国内学界连续召开多次有关荀子的学术会议,使得荀学研究引人瞩目、渐成显学。例如,从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与河北邯郸学院合作成立“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至今,在双方不断推动下,已经先后召开四届“荀子国际学术会议”。荀子第二故乡山东兰陵近年连续召开“荀子思想与教育创新”“传承和弘扬荀子思想文化”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复旦大学哲学院也多次召开有关荀学的会议,如“荀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荀子与儒家思想——以政治哲学为中心”研讨会等。201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召开了“荀子研究联盟及荀学研究的新拓展研讨会”,国内荀子研究者齐聚一堂,围绕荀子研究及荀子文化的普及、资源的整合等内容进行讨论。在各类会议的推动下,荀学研究发展迅速,自2012年首届邯郸“荀子国际学术会议”召开以来,学术界已有四十余本荀子研究专著出版,而相应的学术论文更为丰富。

  荀学的复兴有其历史必然性。宋明以来,作为儒家主流的理学重孟轻荀,以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也沿着南宋以来的思想脉络尊孟贬荀。而随着儒学研究的深入,重建儒学体系已成为学界共识,关注社会秩序建构的荀学尤为受到重视。另外,郭店竹简子思遗籍的面世,使得儒学内部分化的过程得以重现:儒学从孔子经子思,分化为孟、荀等学派,子思的思想不仅影响到孟学,而且也为荀学所继承。因此,在创新儒学的学术背景下,荀学研究备受重视且得以深入展开。

  以往的儒学研究侧重于心性论,政治儒学的研究相对滞后。然而,构建新儒学应该心性与政治、内圣和外王并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从荀学入手是发展政治儒学较好的路径。关于荀子与政治儒学方面的研究,林宏星在最近两次邯郸“荀子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对此有较大推进。在2016年第三届荀子国际学术会议上,他提交的《秩序与方法:荀子对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理解》一文,通过比较孟、荀在重建政治秩序方面的不同进路,指出孟子以道德来说政治,而荀子则是以政治来说道德;孟子从仁心出发言说政治,易导致空想主义,荀子从礼义出发构建政治秩序,更具有客观性和可行性。林宏星的研究表明,从政治秩序、政治儒学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荀学,是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那么,荀子哲学中的政治秩序是如何实现的呢?林宏星在2018年“第四届荀子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权威与秩序的实现——荀子的“圣王”观念》一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他认为,荀学中的圣王集道德权威(德)与政治权威(位)于一体,圣王通过德慧与知能获得民众的信赖和服从,如此方能保障理想的政治秩序的实现。

  人性论是荀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对于《荀子·性恶》篇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伪”字作何解,学者们争论不休。郭店竹简的出土给重新解读荀子人性论提供了一个契机。笔者认为,荀子在《性恶》篇对人性论的完整表达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伪”不是一般的“为”,而是心的思虑活动及其行为。荀子人性论可理解为:人的性是恶的,善是来自心的思虑及行为。因此,荀子人性论可称为“性恶、心善”说。孟子与荀子所谈论的“心”内涵不同,孟子的“心”可由内而外表现出善的行为,因而可以称为“实心”,而荀子的“心”是一种道德判断和直觉,没有内容,因而可称为“虚心”。荀子“性恶、心善”说揭示了生命中的两种力量,其一是以性为代表的向下堕失的力量,其二是以心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

  荀学研究中另一个争论焦点是:荀子人性论究竟是性恶论、性朴论还是性危论?针对该问题,自2016年底至2017年中,《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相继推出主题为“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的系列研究文章,指出过去对荀子人性论的解读多是静态的,往往取《荀子》的单篇作为立论依据,而实际上荀子人性论是动态发展的。研究表明,荀子试图重建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将欲性、仁性与智性融为一体,其理论建构虽然没有真正完成,但对当代儒学人性论的重建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当前学界倡导重建儒学体系、构建新儒学,因此“统合孟荀”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相应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10月分别召开了以“统合孟荀和道统重估”与“荀子的现代价值及理论创新”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与会学者就为什么要“统合孟荀”,“统合孟荀”的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统合孟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统合孟荀和道统重估”会议之后,笔者发表《统合孟荀 创新儒学》一文,提出了自己关于“统合孟荀”的构想: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仁和礼这个两个核心概念。孔子之后,其思想分别为孟子和荀子所继承、发展。孟子即心言性,提出性善论,侧重于心性与君子人格等仁学理论;而荀子则隆礼重法,关注于礼乐刑政与社会秩序的建构。儒学中的孟学与荀学,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只有统合孟学与荀学,才能真正完成儒学体系的重建,失掉任何一端,儒学的发展都可能是不平衡的。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讨论“统合孟荀”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或偏向孟,或偏向荀。而要实现孟荀的真正统合,则应圆融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孟荀的内在统一,而不是偏向任何一边。为了融合孟荀两种不同的人性论,孟子后学的性善修习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性善修习说在承认心的道德直觉、良知良能的同时,也认为人的良知良能存在局限,需要智性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性善修习说中的“心”囊括道德本心与道德智虑心于己内,融合了德性与智性。

  “统合孟荀的形上基础”也是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在“荀子的现代价值及理论创新”学术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悦笛研究员提出“心统情性”的主张,将孟荀统合于“心”之下,而“心”又最终统合于“天道”。笔者认为,统合孟荀可归本于孔子,以易学为基础。孔子早年重礼学,中年重仁学,晚年则重易学。《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荀学多谈“穷理”,孟学则重视“尽性”,故可以“生生”为本体,统合孟荀的天道观、人性论乃至认识论。这样一来,易学本体的诠释和建构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回顾过去的荀学研究,应当指出的是,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展开,例如提倡“新荀学”需不需要建构一套形而上学?“新荀学”与宋明理学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有待学界进行深入探讨。统合孟荀:重建儒学体系的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