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儒家 > 正文

“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

时间:2019-12-31 20:1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志琴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百姓日用是古人对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器物的用语,自古以来就受到各种学派和经典著作的重视,从《尚书》的“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诗经》的“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百姓日用是古人对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器物的用语,自古以来就受到各种学派和经典著作的重视,从《尚书》的“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诗经》的“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易经》的“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等等经典语句,莫不表示对服食器用的关注。古人对生活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高度的理念对待服食器用,并形成百姓日用之学。服食器用在这些思想家的眼中,不仅是供人温饱,而且是实践礼的手段,百姓日用之学实质是人伦日用之学,以伦理来统率生活,首先要使生活日用伦理化,这是百姓日用之学的最大特色。

  百姓日用之学既有压抑个性的层面,又有优容欲望的人文思想

  百姓日用之学虽然维护的是封建伦理,但这是适应生活需求而建构的学问,是以承认、满足人们的基本欲望为前提,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压抑个性的层面,又有优容欲望的人文思想,甚至成为张扬个性的先导。日用之学这内在的矛盾使它具有重新建构的可能性。

  人是有欲望的生物,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对欲望的优容。在众多的欲望中,以食、色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欲求,饥渴生死、爱恨情仇,都是人性本能的表现,告子一句“食、色,性也”享誉千古,因为它揭示了求食与求色是人性的源头,中国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以饮食文化来说,烹调技艺的精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孔子就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形成一套精选细作的饮食理论,所谓切割不正、颜色不美、烹饪不得法、调料不当、沽酒市脯等等都在不食之列。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就是说吃要吃好的,听要听动听的,看要看美丽的,天下人都一样。孔子也是如此,他早就估计:“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他看来,喜好食、色,追求富贵,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应该指责的是对富贵的取之不当。

  百姓日用之学为发掘儒家体系中的活性思想提供了历史借鉴

  正是因为如此,当宋明理学在压抑人性方面步步进逼的时候,王艮的日用之学如异军突起,对“存天理,灭人欲”命题,作了重新解释。他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才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这是“自然天则,非人力安排”,“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又说:“君子之学以己度人,己之所欲,则人之所欲,己之所恶,则人之所恶。”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趋向快乐,因此作《乐学歌》,“人心本是乐”,以歌颂快乐人生。他儿子王襞解释说:“鸟啼花落,山峙水流,饥食渴饮,夏葛冬裘,至道无余蕴矣。”穿衣吃饭是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要求,就是至道和快乐。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人同此欲”是“自然天则”的命题,强调人欲与天理并非天生对立,顺应自然的发展,以己欲度人欲,乃是顺人意应天理的行为。由肯定人欲进而提出“尊身”的思想,认为“身与道原是一体”,“道尊则身尊,身尊则道尊……以天地万制依于身,不以身依天地万物,舍此皆妾妇之道也。”由此相应地又提出“爱身如宝”的思想:

  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我身保矣。能爱人,则不敢恶人。不恶人,则人不恶我。人不恶我则身保矣,能爱一家,则一家必爱我矣。一家者爱我,则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国矣。以之治国,则能爱一国矣。能爱一国则一国者必爱吾也。一国者爱我,则吾身保矣。以之平天下,则能爱天下矣。能爱天下,则天下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莫不尊亲,则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

  把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认为保身与保国、保天下是一致的,这是对“身”的最高评价,显然,这“身”是依托个体的人而存在的,有身尊才能做到道尊,实际上已超越群体,属于个体性的范畴。在群体为本位的文化形态中,突出“身”的观念是对个性苏醒的呼唤。

  所以王艮的日用之学不同于先秦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他认为:“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在这方面百姓与圣人是平等的,经义如果只停留在圣人之中而不在百姓中传播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圣人也要像百姓一样经历日用家常事,这就突出了日用之学的价值和百姓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王艮的日用之学在认识人的个体性、人欲即是天理方面突破了传统思想的禁锢,萌动了个人意识的觉醒。虽然他所宣扬的观点依然不脱伦理说教,但在缺少个体意识的封建伦理中,增加了个性化的色彩,这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没有任何西方思想影响下的新思潮,这也说明在原装传统社会中的儒家思想也能孕育新的元素,这给我们发掘儒家体系中的活性思想提供了历史借鉴。

  21世纪是高扬人文精神的世纪,这一主题与儒家的百姓日用之学天然合拍

  在21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面临一次新的挑战,这不仅要继往开来,发展既有的成果,更要面对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出应有的回应。这两者所蕴有的内涵并非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长处,有的还是短缺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与时更进、后来居上的条件和机遇。高科技愈发展,愈要呼唤人文精神,这是学术界的共识,所以说21世纪是人的世纪,是高扬人文精神的世纪,这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主流。这一主题与儒家的百姓日用之学天然合拍,思想史本是人文遗产的精粹,但是人文遗产并不限于文本的观念,还有大量的非文本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历代儒家对日用之学的重视和阐释,表明儒家思想是从生活中提升观念,也是从生活中向民众传授的,用这一观念重新审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将视角下移到生活领域,发掘日用之学的现代意义是一重要路向。“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