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儒家 > 正文

风行草偃,从化无违

时间:2019-12-31 19:38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岳音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儒家高度重视榜样和模范的引领作用——通过道德模范人物的影响带动,实现社会风气的整体改观。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儒家高度重视榜样和模范的引领作用——通过道德模范人物的影响带动,实现社会风气的整体改观。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往今来,道德文化建设始终在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杠杆之一,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更是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在当代社会多种文化思想并存的状况下,道德很容易被一系列事件冲击动摇,使个人失去道德文化的约束,这就需要我们特别重视道德模范教育体系构建:构建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四位一体”的道德模范教育体系,积极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导向作用,向社会释放巨大的正能量,把道德模范建设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文明风尚。

  山东是儒家的诞生地,具有“道德礼乐”、“厚德载物”的优良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文化的引领作用和道德模范的教育示范作用。儒家提出了“为政以德”、“积善成德”“太上有立德”等主张,从尧舜时期的“克明峻德”,到春秋战国的“德治”“仁政”,再到汉代儒家独定一尊后的道德伦理思想,直到明清时期儒家对德治思想的承继,中国传统的德治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完善。以德治思想为引导,形成了系统的包括道德教化、道德推举、道德榜样和道德评价在内的道德践履机制。

  先秦时期儒家最早对道德模范进行了理论探讨,尤其重视倡导以道德模范引领世人的学习效仿,提出了“圣人”“贤人”“君子”等概念,作为推崇和向往的理想道德人格形象的重要榜样。对于道德榜样的力量,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周书》亦有云:“斯则风行草偃,从化无违。”;在个人自身道德修养上,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也认为榜样示范的影响力更大,指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是说仁德的说教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更能深入人心。“闻伯夷之风者,贫夫廉而懦夫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是说伯夷和柳下惠的高尚品德正面地影响了他人,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使怯懦的人变得志向坚定,使刻薄之人变得厚道,使小气之人变得心胸宽广。这些思想主张无疑都强调了道德示范和榜样引领的重要作用。

  在先秦时期儒家崇德尚德的思想中,已经注意到并着重强调了社会道德教化与道德示范的作用,并对道德模范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形成了一系列传统道德实践规范,产生了许多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的道德模范人物,如儒家所推崇的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体可以分为圣贤之德、孝亲之德、诚信之德等类型。

  圣贤之德。以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为代表的道德模范人物,作为执政者,躬行德治,业绩辉煌,深得后世称赞;作为个人,道德高尚,品德无私,具有古代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典范,成为儒家所推崇的圣贤人物。例如,周公重视道德教化和制礼作乐,提出“明德配天”“敬德保民”,为政时“恤民安民”、“任人唯贤”、披肝沥胆、谦虚谨慎。无论是做人还是为政,都可堪称道德典范,孔子就对周公的道德和才能备加倾慕,认为周公是道德的典范,为政的圣贤。

  孝亲之德。“孝”是子女对待父母的一种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规范,孝道在西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并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不仅包括要在物质生活上保证父母衣食住行的生存需求,而且包括在精神生活上满足父母情感愉悦的心理需求。春秋末期,孔子丰富和发展了孝道思想,孝的伦理价值和地位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历史上能尽心孝敬父母的人,被人们视为道德楷模而口口相传或载入史册。商代中兴之君武丁很有孝心,其父殷王小乙去世,他守丧三年,远离王位,留下了“高宗谅暗,三年不言”的声誉。孔门弟子闵子骞,甘愿受后母虐待,忍辱负重,不计前嫌,原谅继母,关心异母弟,并最终以善心打动继母,即“孝哉闵子骞,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温”,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其孝行的事迹一直在民间流传。孔门弟子曾参不仅是孝的理论传播者,也是孝的忠实践行者,“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

  诚信之德。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对诚信之德作了社会性肯定。这一时期,许多人在教育子女、与人交往、齐家治国等方面践履诚信,在史书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诚信故事和传说,主要包括“尾生抱柱”“鸡黍之约”“管鲍之交”“齐桓公失地得诚信”“齐桓公五十里换信义”等,既有与子女、朋友讲信用守约定,也有与政敌讲诚信换信义,都成为著名的诚信之德典范。曾子强调每日要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孔子兴办私学,更把道德教育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主要内容包括仁、孝、弟、忠、敬、耻、君子、善人之道等道德伦理范畴,使道德教育思想更加广泛地深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在孔门弟子中,曾参和闵子骞就成为著名的道德模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思想都表现出儒家高尚的道德水准。儒家对道德模范人物的大力推崇,引导了先秦崇德行德的社会行为和政治理想,使人们对道德的尊崇开始内化自身的道德追求之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格塑造的榜样力量。风行草偃,从化无违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