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儒家 > 正文

西方文化与中国丨鸟瞰西方文化的演变

时间:2019-12-31 18:49     来源:原本大学微言     作者:南师怀瑾先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我们从中国文化的立场说到西方文化,一般都从清朝道光十九年到二十二年(1839年—1842年)间开始,由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英商的鸦片,引发中英鸦片战争,以及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我们从中国文化的立场说到西方文化,一般都从清朝道光十九年到二十二年(1839年—1842年)间开始,由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英商的鸦片,引发中英鸦片战争,以及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由此刺激了中国人起而注重洋务,开始学习造轮船、造枪炮。到现在为止,一百六十多年来都在讨论中西文化或东西文化的问题。事实上,文化这个名词,是包含很多方面内涵的统称,如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文学、艺术,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等的总和。东方和西方都有五千年来的文化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意识就能随便概括文化的全部。

  而且随便说一声西方文化这一个名词,是指欧洲所有的那些国家民族的文化,或是指在北美洲新兴建国二百多年来的美国文化呢?这都需要弄清楚,严格地说,这都不可混为一谈。因为讲到正式的西方文化,当然要从欧洲方面上溯到几千年前的事。但他们并不像中国一样,已在公元前2205年开始,虽然氏族分封,但国土已经有统一规模,而且已经有夏、商、周一样的类似统一朝代的传承。如果说文化有冲突,也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由所谓冲突而交流融会,构成人类世界的整体文明,应该是即将来临的情况。欧洲在上古却是各个民族独立,王国自分,语言文字也各不相属。例如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246年之间,我们在周秦之际,是全国政权一统,文字统一的局面,相对来说欧洲,直到今天从来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局面,而且从欧洲各国不同的文字语言来说,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拉丁文的根源。

  我们为了简略起见,姑且撇开埃及和印度文化,仅从西方文化开始最光荣称道的斯巴达、雅典之希腊文化说起。而且浓缩文化一词归到学术思想的范围来说,当在公元前640年,也就是中国东周襄王十二年的时期,在文化史上,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泰勒斯在世,创立一元论的自然哲学。到公元前470年,也就是中国东周元王六年时期,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世。到公元前403年,中国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雅典投降斯巴达以后,最为突出的便是雅典恢复民主政治,乃至第二年的苏格拉底受审,终于自尽。继有柏拉图的著作《共和国》,乃至亚里士多德的在世,马其顿的名王亚历山大在位等故事。这些希腊的辉煌历史,都是发生在公元前399年(东周安王三年)到公元前337年(东周显王三十二年)之间的事。

  过此以后,最为显著的,就是罗马帝国兴亡史迹前后的故事,不必细说端详,现在已有各种译本的《罗马兴亡史》可供参考。这样直到了中国西汉平帝元年,王莽称安汉公;相传耶稣基督降生的第三年,也就是后世定为公元第一年的开始。到了中国东晋孝武帝年间(392年),罗马定基督教为国教。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末年,欧洲西罗马帝国瓦解(476年),新国纷纷迭兴,战争相寻不止,人民生活困苦,文化低落,在西方历史上称为“黑暗时期”,长达五百年之久,直到第十世纪。接着而来的,便是西方历史所称的欧洲中世纪时代,整个文化都以哲学即神学的思想,以基督教的教理为目的,一切文化皆出于教士所集会的经院为主。这在西方文明历史上便称为“经院哲学时期”,又长达六百年之久,大约从第九世纪开始,直到第十五世纪为止。这样由罗马文明转到黑暗时期,又进入经院哲学时期,前前后后,欧洲的文化大约有一千两百年之久,犹如《易经·屯卦·彖辞》所说“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的阶段。但对东西两方的接触来说,仍是漠不相关的事,正如我们当年背诵《幼学琼林》所说的:“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我们受西方欧洲文化影响的开始时期,都是在十六世纪以后,也就是明朝嘉靖以后。

  现在我们为了明白清楚起见,先由有关人类应用科学说起,同时并及人文文化,如社会科学、政治思想等等。

  (说明:本文选自南师怀瑾先生著述《原本大学微言》,依据东方出版社2015年1月版点校,请放心阅读。)西方文化与中国丨鸟瞰西方文化的演变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