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儒家 > 正文

儒学演化和国家发展丨评朱子所谓“帝王之学”

时间:2019-12-31 18:44     来源:原本大学微言     作者:南师怀瑾先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南宋高宗初期用儒学相号召的文化教育政策,就在这样的争辩不定中过了三十多年。但二程之学的门人弟子,高谈心性微言的学风,已经大行其道,在年号“绍兴”的三十二年间

 

  南宋高宗初期用儒学相号召的文化教育政策,就在这样的争辩不定中过了三十多年。但二程之学的门人弟子,高谈心性微言的学风,已经大行其道,在年号“绍兴”的三十二年间,有“程门”的再传弟子朱熹,自己主动“上封事”(当时的密奏名称),首先提出:“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细必照,则自然心诚意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接着第二点,提出安内攘夷的理论。第三点,提出政府官吏的管理治权的根本,还需朝廷的正确决策,等等。朱熹的这篇奏疏,除了他首先提出《大学》开头的“格物致知”为帝王学的根本以外,其余所论国家天下为政之道的见解,不但现在看来平凡,在当时看来想必也很平凡。而且朱熹当时的官职,只是一个“监南岳庙”的“监官”,等于现在湖南衡山的宗教局长,虽然学术上已有“程门”传人的名声,但到底还是官卑位小,人微言轻,当然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在后世推崇朱子学说的人看来,便认为是无上的高见,因为他首先提出《大学》的“格物致知”为帝王之学,是为儒学出身的学者引起足以自豪的心态了。

  其实《大学》的本文,只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并非说《大学》就是做天子的帝王学啊!它是说做国家第一领导人的皇帝也好,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好,不管做什么,必须先要学好做人,以修身为本才对。至于由修身而外发为治国平天下之学,是做学问一贯的道理。并不是说,必须要出来做官,做事业发财,甚至要做国家的第一领导人,当上皇帝才是“明德”的学问啊!否则,著作《大学》的曾子,他自己为什么不出去做皇帝,而且也不肯随便去做官,做事业发财呢?

  总之,学问修养是一件事,做皇帝或做官或发财,是另一件事。有学问修养的去做皇帝或做官做事业发财,当然是好事。但没有学问修养而能做个好皇帝或好官,那也就是真学问真修养。有学问修养,不得其时而行,就不出去做官做事,自守善道,做个规规矩矩的人,或者以“师道”自居,随缘教化后生而“止于至善”,这也正是“大学之道”的一个典型,曾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啊!

  话说朱熹,他在宋高宗的时期并没有得行其道,高宗死后,由孝宗赵昚继位,有恢复中原之志,准备讲武,设置武举十科,并以朱熹为“武学博士”。因为他对高宗“上封事”的书中,也讲过有关恢复的事,所以便给他这个官衔。但还没有开始讲武,宋朝又与金人修好谈和,而且朱熹又和当时的宰相及大臣们议论不合。史载:“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仅九考,立朝才四十六日,进讲者七,知无不言”,然因与韩侂胄等意见不合而罢官。当宋光宗赵惇的最后一年,才再召朱熹为侍讲。跟着就是宁宗赵扩继位,韩侂胄当权,宋室朝廷也正闹严禁“伊洛之学”,视之为“伪学”。因此,又罢免了朱熹的侍讲和修撰的官职,再过九年,朱熹以七十一岁的高龄过世了。

  总之,朱熹生当南宋新朝的初期,经高宗到宁宗四代半壁江山的皇朝,主战与主和的战略纷乱,忠奸邪正的政党相争。他抱有以圣学匡正时弊的目的,处于无可奈何的局势之中,但仍然坚守二程“伊洛”之学的师承,自以“主敬”的修养,主张“道问学”以达贤圣的宗旨,始终不变,实在也足为后世学者的楷模之一。他的一生对儒家经学的著作不少,但最用心得力的应该算是《大学》《中庸》的章句。换言之,他把原本《大学》《中庸》另加分章编排,自作注解,但他自己并没有说,只有我朱熹所编注的《大学》《中庸》,才是空前绝后的孔门正宗心法,后世必须以此为准。岂知他编注的《大学》《中庸》,却变为后世元明清六七百年来的御用范本,用它来牢笼天下学者进取功名的思想,成为不可另有其他见解的意识形态。应该说这并不是朱熹的本心,这是元明清三代那些不学无术治国当家皇帝们的过错,尤其是明朝朱元璋一手造成的罪过。

  (说明:本文选自南师怀瑾先生著述《原本大学微言》,依据东方出版社2015年1月版点校,请放心阅读。)儒学演化和国家发展丨评朱子所谓“帝王之学”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