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儒家 > 正文

儒学演化和国家发展丨两宋守文弱主的由来

时间:2019-12-31 18:41     来源:原本大学微言     作者:南师怀瑾先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南北宋三百年来的赵家天下,先由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根本就没有想一统中华,所以玉斧一挥,割掉中国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就让它自己成长,形成后来的辽、金、元朝。

 

  南北宋三百年来的赵家天下,先由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根本就没有想一统中华,所以玉斧一挥,割掉中国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就让它自己成长,形成后来的辽、金、元朝。对于南方云南迤西的大理,也无力统一。他只想暂时安定,努力俭省节用,收集财货,用金钱攻势买回北方的一统。五代七八十年的战乱,人民社会困苦不堪。但经他的提倡俭约,宋初不到十五六年之间,洛阳近郊的民间先行富有,甚至挂帘子用的装饰,就有银钩亮相了。他平常对人说:“我以四海之富,宫殿饰以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岂可妄用。”尤其到了他的兄弟赵光义继位做了宋太宗皇帝,喜欢读书学问,并且继承他哥哥赵匡胤的政策,避免军人将领干政,更加重文轻武,起用文人来管地方军政,授以大权。从此便养成以后三百年来的赵家子孙皇帝,都会遵守一个原则,所谓“守文弱主”而已。

  但话说回来,在中国的历史上,赵宋三百年的天下,“齐家、治国”比较特殊的规范约有三点,稍作补充。

  第一,赵匡胤兄弟,虽自军人的子弟出身,生性也比较孝顺,尊重母教,但比起历史上的帝王宫廷来说,几乎就没有皇后或皇太后把持朝政,造成一般人所说女人为祸水的“女祸”故事。宋太祖、太宗兄弟等,都是由他们的母亲杜太后母教长成的子弟。杜太后算是一位贤母的典型,所以在北宋之世,就先后有过几位贤母型的太后,可为典范。从“齐家、治国”的原则来讲,宋代应可及格。当然首先还应归功于杜太后的母教而来。

  第二,赵家兄弟自小就出生在军眷的家庭环境中,赵匡胤出生在甲马营中。他们兄弟都是将门之后,长大以后,也照例是做职业军人,并且追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因军功而升迁到殿前都点检的位置,得来并非偶然。所以在他们的本身经历上,是极其知道战争的祸害和悲惨,同时也知道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因此,厌武重文的心理也比较强烈。世界上有很多文人,最喜欢谈兵,他们实在没有当过军人打过仗,往往会把战场当作考试场一样的紧张好玩。赵匡胤最初是从战争中勇于作战而成名的,他当然了解战斗是并非好玩的事,所以他在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就要考虑是否必要以武力统一天下,或是另谋其他的方略。他所以毅然断然在“舆图”上,手把“玉斧一挥”,暂且割开“燕云十六州”和云南迤西一带的“大理”而不顾,固然不是勇者的所为,但也情有可原。而且他认为当时北鄙的契丹等胡人进攻中原,其志只在财货的掠夺,人如只要富贵,就可用金钱攻势,买回失地。这就是赵家三百年来由太祖内定的战略失策的致命伤。

  第三,由兄终弟及,继赵匡胤做皇帝的宋太宗赵光义,也如他哥哥一样,跟着在军旅生活中长大,但他比哥哥还爱好读书与学问,所以历史上记载,他在“兵间二十年,手不释卷”。出兵打仗,后勤还有十几匹马,是驮着书本从征的。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句最有名的成语,都是由他说出来的:“开卷有益”,这是他赞叹读书有好处的一句名言;“宰相须用读书人”,这也是他视学识为最重要的名言。还有一句,是和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伯玉相同的话:“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这也是他做了皇帝以后,更加知道实践的经验和修养知识相结合的重要,而且是心有所感的叹息。

  杜太后“母仪可风”

  有关赵匡胤的家教和母教的事,结合正史和宋人其他史料笔记来说,当赵匡胤已经知道大家都已计划好了要临时兵变,“黄袍加身”,拥护他做皇帝,但不免也有“既喜且惧”的心理,成功与失败,两者都不是儿戏的事。他就悄悄回到家里,想告诉母亲一声,好向母亲请教。一进门,他的母亲和他所最敬重的姊姊正在厨房里做饭。他就正好对母亲和姊姊讲了这件事。他母亲听了还没有说话,他的姊姊就大声地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什么大事,就要自己心里有决断,还跑到厨房里问我们做什么!一边说,一边就把手里拿的擀面棒举得高高的,把他用力地推出去。赵匡胤听了姊姊的责骂,心中踏实了,立即转身回部队去了。到了晚上就闹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所以他终身对这个姊姊敬畏有加,不敢怠慢。

  而在正史上怎样说呢?

  宋主尊其母杜氏为太后。后,定州(河北省定州县)安喜人,治家严而有法。陈桥之变,后闻之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又尊为皇太后,宋主拜于殿上,群臣称贺。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老百姓)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失其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宋主再拜曰:“谨受教。”

  这一段话,历史学家也并没有过誉其辞,同时也是说明赵匡胤的成功的确是得力于母教。赵宋开国的老祖母,真是“母仪可风”啊!

  杜太后被尊为皇太后的第二年就死了。她在临危的时候,皇帝赵匡胤随时侍候在她的身边,她就叫赵匡胤召最亲信的辅相赵普进来,并且问赵匡胤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容易得天下、当上皇帝的吗?赵匡胤说:那都是靠祖先的阴功积德和母亲您的教诲啊!太后说:不对。是因为柴家(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所以你占了便宜又卖乖了。假使后周有年纪老成的后代做皇帝,你哪里有这样容易。所以我要吩咐你,你死后应该传位给弟弟光义做皇帝。光义过后,应该传位你的三弟光美。光美过后,再传位给你(赵匡胤)的儿子德昭。你要知道国家天下之大,能够有一个比较老成的人来继位做皇帝,那就是社稷之福了!赵匡胤听了,哭着说:“敢不如教。”儿子不敢不听妈妈您的吩咐。这时,太后又对赵普说:你是一起听到我的吩咐,同时做好记录,将来不可以违背了我的主意。赵普听了做好记录,并且在末后一行签了字:“臣普记”。然后“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烛影斧声”的疑案

  赵匡胤开国称宋,只做了十六年的皇帝,在曹彬灭了南唐俘虏李后主的第二年就死了。他的死,也是宋朝开国之初一件重大的疑案,所谓“烛影斧声”,便是说他在临死之前,和弟弟光义为了传位的事是有所争执的。也有人怀疑赵匡胤在临死时,是被弟弟光义逼死或气死的。如云:

  太祖不豫(快要死了,很难过),夜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太祖引柱斧戳地,大声谓王曰:“好为之。”已而帝崩。

  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做了二十二年皇帝,并没有遵照他母亲杜太后的遗嘱,把帝位传给兄弟,再传侄子,而且早就以兄弟光美和侄子德昭犯错误为借口,将他们处置了,最后还是传位给他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赵恒(宋真宗)。据说,他不遵守杜太后的遗嘱,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也是经过和赵普商量而决定的。赵普告诉他,太祖赵匡胤听信皇太后的吩咐,已经做错了,你可不要再错。因此就传皇帝之位给自己本支的子孙,直到徽宗、钦宗被金人所俘虏,康王南渡浙江为南宋高宗以后,因为没有儿子,才找出赵匡胤一支后代七世的孙子赵昚(读“慎”)过房做他的儿子而继承大统,后来因他对高宗比亲生的儿子还要孝顺,所以历史上便称他为“孝宗”(谥号)了。

  我们为什么费了那么多的时间说明宋初开国这一段的历史内幕呢?因为两宋的政治中心,在表面上是尊重儒家的孔孟之教的学术思想。儒学重“圣人以孝弟治天下”。从“齐家、治国”之道立论,对于兄弟的友爱情谊,自宋太宗开始,已违背他母亲的教诲和本身的初衷,而且犯了儒家“伦常乖舛”的大忌。宋人笔记史料,还记载赵普在临死的时候,因有负杜太后的嘱咐,白日见鬼,吓得请僧道来做佛事以求忏悔,并且亲自写悔过书烧化,向杜太后祈求饶恕。不过,这是过于迷信鬼神之说,所以正史便不采录。到了清初,名儒查慎行(初白)有一首诗,专指宋初开国的这一桩公案,最为精彩:

  梁宋遗墟指汴京(开封府),纷纷禅代事何轻(由五代后周等变宋的禅让)。也知光义难为弟(故事如前面所讲的便是),不及朱三尚有兄(后梁太祖全忠与宗戚饮酒酣醉,其兄全昱视帝曰:“朱三,汝本砀山一民,奈何一旦灭唐家三百年社稷!”)。将帅权倾皆易姓(针对赵匡胤的事,言将帅权倾人主者,皆欲篡位也),英雄时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说明:本文选自南师怀瑾先生著述《原本大学微言》,依据东方出版社2015年1月版点校,请放心阅读。)儒学演化和国家发展丨两宋守文弱主的由来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